戀戀舊校舍

校舍篇

  蓬萊國小建校於民國前十四年,全名是大稻埕公學校女子部,當時僅有女學生兩名,借讀太平國小(當時稱為大稻埕公學校)。民國前二年四月一日,成立大稻埕公學校女子分校(即分教場)。民國前一年四月一日與大稻埕公學校分立,創設大稻埕女子公學校,並舉行開校典禮。(故蓬萊國小的校慶,如果不分日治時代或民國時代,應該是四月一日) 仍然借讀太平國小。民國六年三月現址校舍落成,三月遷校,當時學級僅六班,學生二八三名。

  最早的校舍是二層樓,紅磚黑瓦,非常典雅、莊重。面對寧夏路的校舍,一樓為行政辦公室,二樓為普通教室。靠民生西路及德星堂皆為普通教室,靠太原路則為禮堂,中間是大操場,為一所典型的日式馬蹄型學校建築。大禮堂在民國三十四年,中日戰爭後期遭盟軍轟炸,連同靠民生西路的幾間教室燬於烽火。民國四十年再重新建造起來。(圖中的照片是重建後的禮堂了)。

  學校正門面對寧夏路,為一拱形門的建築,典雅莊重。川堂兩側是佈告欄,師生每日進出其間,倍感溫馨。前庭兩側是花園,種植以杜鵑為主的花木,配以人工山水,書聲、蟬聲不時自美麗的校園,飄揚校外,步行到此的市民( 其時汽機車尚少,大部市民皆安步當車 )莫不駐足其間,與聞瑯瑯書聲,共沐春風、同浴夏雨。(多麼祥和的年代!)

  蓬萊國小原先的設計是以二十四個班級、人數不超過一千人、專收女生為原則的中小型學校,是以一切建築規畫皆以二十四班左古為原則。民國四十年左右,由於台灣經濟快速發展,人口呈倍數增加,入學人數激增。在教室不敷使用的情形下,增建靠太原路的三樓鋼筋水泥教室九間。四十二年向陳德星堂購買六坪大的畸零地,再連同原有校地增建二十一間教室,(從此開始了長期的擴建工程征收校地計畫)。四十五年面對寧夏路的三樓鋼筋水泥教室九間落成。這是改建前的校舍。

  民國七十二年,紅磚二樓教室樓板腐朽,樓板下陷,為顧及安全,乃整体規畫改建工程,編列預算,拆除面對寧夏路二褸磚造危險教室。並規畫在原地及第一期新征收地,分三期改建五樓行政及教學大樓(共五十五間)。規畫書送達議會獲大會讚許。可惜在執行第一期征收地地上物時,市府突然改變主意,同意現住戶請求,拆除地上物延併第三期征收地執行。

  第一期征收地既無法順利拆除地上物,原規畫案不得不改變,將紅磚教室逐年拆除,改建成現況。

  七十六年大禮堂拆除。八十二年PU操場完成,同年榮獲台北市國小美化綠化最優獎。

  八十五年七月第一、二期新征收地地上物拆除。同時編列整体規畫費,將陳德星堂新征收地納入現有校地重行整体規畫。朝向開放教育的新潮流,配合大同區更新及寧夏路美食街計劃,融合古蹟(陳德星堂為三級古蹟)學校為一体,並兼顧社區特色而設計。將來完成後,校區將有行政區、教學大樓、特教大樓、成教大樓、活動中心、游泳池、地下停車場、活動休憩區、古蹟及庭園區等。屆時蓬萊國小將是全國第一所古蹟與學校共存共榮、社區與文化互相輝映的學校。期待著所有校友、家長、退休老師以及調校的同仁,和我們全体師生共同來奮鬥。只要努力,美夢一定可以成真!